价格信号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状况和环境成本。能源价格机制如何改?怎么改?这成为实现“双碳”目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围绕这一问题,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价格司会同相关单位举办了“发改书吧思享汇”学习交流活动,围绕“新形势下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主题进行探讨。
“不改了?还是硬改?”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能源价格一处处长王胜民一上台就抛出了问题。这一问题让台下听众开始凝思。
“目前,我国天然气的外采比例为43%。天然气市场的格局是上游供应相对集中,下游销售较为分散,上下游之间存在诸多中间环节,难以一一对应。我国天然气市场的主要问题归结为三点:其一,门站环节价格多维度放开,管制气和非管制气在技术上难以有效监管。其二,缺乏竞争市场,尚未形成市场公允价格。其三,下游疏导不到位,地方政府对价格调整很慎重,也缺乏疏导标杆。对于改革设计,关键是推动门站环节‘双轨制’变‘单轨制’,并切实畅通上下游价格传导机制。但价格改革谈何容易,毕竟涉及很多深层次问题。”王胜民这样分析“硬改”与“不改”。
在他看来,“双轨制”变“单轨制”有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是“都管起来”。可能有三种模式:一是全部挂靠可替代能源价格,这可能面临着各方面对价格改革倒退的质疑。二是挂靠国际气价。最大的问题是,天然气不像石油,现在没有国际标杆气价,三大国际气价指数也都是区域价格。三是挂靠进口成本。每家企业的进口成本也有很大差异,这会导致苦乐不均和道德风险,这看来不是一个好办法。第二个途径是“都放开”。有两种思路:一是先放非居民、后放居民,但由于上下游企业不是直接对应关系,需要层层计划分配和核定居民气量,想法很好,但实际很难落地,还存在大量的寻租风险等问题。二是先试点、再推进,存在地方不愿意试点的问题,这也不是一个好办法。
那好办法是什么?王胜民对自己抛出的问题作出这样回应:“不要纠结于单纯的价格改革本身,而应当从根源入手。当务之急是推进竞争市场体系建设,这与放开价格相互伴生。此外,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敬畏但不要迷信市场,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是守夜人不是稻草人,该出手的时候要出手。更重要的是,价格改革不能偏听偏信,要有定力,全局思考,统筹把握。”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综合形势室主任郭丽岩对此深表认同。她进一步阐释道,市场机制包括三个方面:供需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价格市场化形成的前提是完善竞争性市场结构。对于价格改革,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强化整个竞争性市场相关配套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具体到我国电力价格的改革实践,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能源价格二处处长赵俊强表示,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电价改革的主要任务。诸多挑战也摆在眼前。比如,80%的风能和90%的太阳能资源分布在我国西部北部地区,远离东中部负荷中心。新能源特别是风电、光伏资源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大装机、小电量”特征明显。“下一步,我们需完善上网电价政策,激发各类电源协同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经济消纳和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强化输配电价监管,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促进提升电网投资及运行效率;健全销售电价体系,引导用户响应电力价格信号,促进用户科学用能、节约用能;加快电力市场建设,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反映电力商品属性,在更大范围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对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赵俊强这样说。 新浪财经 作者: 记者 李元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