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1月5日电(李怡唯)今年以来,重庆市渝北区两路街道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巧用“加减乘”法,答好环境治理题,持续推动老旧城区环境提档升级。
“加”快基建升级,促进城市更新
今年以来,两路街道聚焦群众需求,深化大城众管,先后收集26条民生意见,针对辖区群众关注度较高的天灯堡片区多家商铺招牌破损、影响市容等问题,累计投入20余万元,完善老旧城区基础设施配置。先后规范整治天灯堡片区破损店招牌52块,补栽各类绿植花木300余株,安装道路隔离桩20根,整改雨污管网、化粪池13处,清理堵塞边沟300余米,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行动积极回应民生关切,认真办好为民实事。
天灯堡片区位于两路老城区的中心位置,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20多年的风雨侵蚀,大部分基础设施已经非常破旧。两路街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组织队伍更换破损落水管、修复堵塞的下水管网,种植蔷薇、三角梅、茶花、木槿的花卉,为老旧城区增添亮丽色彩。“要感谢街道为我们改造居住环境,让我们老旧居民区也能享受花园小区的环境。”周边群众纷纷称赞。
“减”少卫生死角,优化市容市貌
自7月以来,两路街道组建3支队伍共计80余人,开展为期3个月的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提升行动。出动运渣车辆40余次,清理大件垃圾及卫生死角53处,规范停车和清理消防通道堵塞960车次,做好基础设施更新和环境卫生打扫的“内外衔接”,创建健康有益的人居环境。同时,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物业等作用,发动居民、商户做好“门前三包”,定时定点清理垃圾,消除卫生死角,共同治理“脏乱差”,增强城市“免疫力”。
最近,居住在胜利路71号的张阿姨喜上眉梢,长期无人管理的单体楼终于换了新颜。胜利路71号是一栋位于两路农贸市场周边的单体楼,长期无人管理,垃圾成堆、楼道也没有路灯,居住里面的群众出行十分不便。在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中,两路街道聚焦这类单体楼,集中力量清理楼道卫生死角,同时引进物业公司纳入街区化管理,实现常态化保洁。“现在楼道卫生了,路灯也亮了,确实方便了不少。”张阿姨感到非常舒心。
“乘”好文化力量,擦亮老街名片
在升级硬件设施的同时,另一方面,两路街道持续提升城市内涵,注重用好文化力量,擦亮老街文化名片。依托“老街文化”,以水井湾片区为试点,对6000余平方米的老旧居民区进行提档升级。从修缮社区宣传栏、绘制以“和谐社区”主题文化墙、修建居民“议事亭”等项目着手,运用“党建+物业”模式,充分挖掘老城区历史文化底蕴,让城市文化的“软实力”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硬支撑”。
水井湾片区居住的老年人非常多,茶余饭后大家经常坐在一起聊天,为了遮风挡雨群众自发搭建了一些塑料雨棚,影响市容环境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水井湾片区提档升级中,两路街道紧扣“一老一小”问题,修建议事亭为老年人提供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以好家风带动社区文化发展。